1作者: Khaledonian8 天前原帖
我正在构建一个在2025年听起来可能有些反常的项目——一个专门以文本为主的网站,旨在存档真实的人类经历。 问题是:我们即将迎来一个转折点,大多数在线内容将由人工智能生成。在真实人类智慧被合成内容淹没之前,我们有一个狭窄的窗口来保存这些智慧。 方法如下: - 首先:人工智能管道从互联网提取实际智慧,例如从一段25分钟的YouTube视频中提炼出7分钟的可操作内容。 - 纯文本界面,零视觉干扰或参与操控。 - 跨语言的多语言档案。 - 非营利模式,专注于保存而非盈利。 技术挑战:如何在大规模中分辨信号与噪声?目前的做法是使用大型语言模型(LLMs)来识别和提取经验知识,同时过滤掉宣传内容、猜测和无关信息。 保存的内容示例: - 一位孟买居民如何挽救婚姻(具体步骤,而非理论)。 - 一位加拿大农民如何在干旱中生存(实际使用的技术)。 - 一位沙特阿拉伯居民如何修理汽车并节省4000美元(具体过程)。 链接到模型设计: [Google Drive Mockups](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0OLzJzQ76hy5f9Xj964mgrGBtCGc20-X?usp=sharing) 这个界面在今天的标准下看起来几乎是古老的——这是故意为之。可以想象成互联网档案馆与维基百科的结合,但针对的是生活经历而非事实。 我很好奇HN对这个设想的看法。我们真的面临内容真实性的灭绝,还是我在过度思考这个问题?
6作者: ricecat8 天前原帖
我们曾被承诺会有飞行汽车。<p>然而,我们得到的却是定向广告、无限滚动和一个在你意识到之前就知道你情绪的浏览器。<p>但别担心——真正的未来尚未完全构建。<p>如果你正在阅读这些内容,你就是为塑造未来而努力的少数人之一。<p>以下是方法。<p>隐私的价值:隐藏身份,而非价值 老实说,完全匿名在商业上并不可行。但不可关联性是可行的。<p>在未来,能够在不揭示真实身份的情况下精准定位相关性的系统将会胜出。你可以在不知道是谁的情况下追踪偏好。你可以在不妥协的情况下实现个性化。<p>这就是密码朋克思维的教训:最好的隐私技术并不会阻止沟通——它切断了活动与真实身份之间的联系。<p>使用伪匿名身份层。 对行为进行代币化,而不是对个人。 出售广告位,而不是用户档案。 这并不是反商业——而是可持续、基于信任的商业设计。尊重上下文与强迫之间界限的系统。<p>https://www.gizvault.com/archives/realist-guide-to-cyberpunk-survival